南京亮化的视觉效果
人的视觉器官不但能反映光的强度,而且也能反映光的波长特性.前者表现为亮度的感觉,后者表现为颜色的感觉.人眼所感受到的颜色与波长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,除了光谱上的572 nm(黄)、503 nm(绿)和478 nm(蓝).也就是说,一定波长的光,当强度改变时,所看到的颜色也改变.改变的规律大致是:当强度增加时,都略向红色或蓝色变化.这种现象称为贝楚德-朴尔克效应.
1.颜色对比
当同时或相继观看物体的颜色时,视野中两部分颜色差异的主观判断称为颜色对比.它包括: 色调对比、明度对比和彩度对比.我们在一块红色背景上放一小块白色纸或灰色纸,用眼睛注视白纸中心几分钟,白纸会表现出绿色.同时,可以把背景换成各种不同的颜色进行试验,由试验结果可知,每一种颜色都在其周围诱导出一种确定的颜色,这种颜色称为被诱导色(是原来诱导色的互补色或相似颜色).如果被诱导色与所观察的物体色相同,则这个效果会使物体相对于背景更明显、清晰;否则会使物体色带有诱导色的味道.
2.颜色适应
在明视觉状态下,视觉系统对视野的色感觉的变化称为颜色适应.人先在日光下观察物体的颜色,然后突然改在室内的白炽灯下观察物体的颜色,开始时,室内照明看起来带有白炽光的黄色,物体的颜色也带有黄色;几分钟后,当视觉适应了白炽灯光的颜色后,室内照明趋向变白,物体的颜色也趋向恢复到在日光下的颜色.可以说,眼睛和大脑的组合功能倾向于维持视场范围内的颜色稳定性.人戴太阳镜的效果也与此相同.